山西平遙兆輝食品有限公司
SHANXI PINGYAO ZHAOHUI FOOD CO.LTD.

全國客服熱線
400-000-3943
平遙縣城地理位置的變遷
ABUIABAEGAAgnPqx9wUo4Jnd2gcwswY46QM

平遙縣城地理位置的變遷

作者:木

 在平遙這塊土地上建縣的歷史是清晰的,并且與中國的“縣史”同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這種行政改革將過去的封國制度徹底打破,以一種新的“封建”制度來管理國家。在此之前,平遙春秋屬晉,戰國屬趙。沒有明確的地名,更沒有行政區劃。

從公元前221年開始,平遙作為縣的歷史也隨即開始。由此可以追溯,平遙這片土地建縣已經2239年歷史了。

秦始皇建立秦帝國,廢封國、立郡縣。在全國設立36郡,相當于36個市,下設若干縣。我們提醒一下讀者,此時還沒有“平遙”這個縣名。當時,在今平遙的西南面設立了一個縣,名為“平陶縣”,現址在今文水縣東南的平陶村。平陶二字沿用至今。平陶縣的縣域大概是今天文水縣東南、汾陽市西北、平遙縣西南的地域。這是平遙縣最早建立的縣級政權,它的縣城雖然不在今平遙縣地域內,但是仍然存在的“平陶村”似乎仍在無聲的訴說著那段悠久的歷史。像這樣古縣城的位置不在今天縣域內的情況有很多,比如文水縣的古縣城在交城縣境內;交城縣的古縣城在古交市內;汾陽市的古縣城在交口縣內,等等。所以,平陶古縣城在文水境內也屬于歷史的常態。為什么叫平陶縣,我想大概是因為歷史上平遙屬于堯的封地,堯為陶唐氏,縣城又為平川,所以名為“平陶”。堯的都城名平陽(今臨汾市堯都區),皆以“平”命名,可見平陶命名卻與堯有關。平陶也是后來平遙縣的得名依據。

秦朝很短,只歷二世而亡。西漢建立,平陶縣仍在,而在現今平遙境內又相繼建立了兩個縣,即中都縣和京陵縣。

先說中都縣。春秋時候已經有“中都邑”的地名,《史記》上有記載??梢哉f這是平遙境內有記載最早的地名。西漢初即設立中都縣。漢高祖劉邦十一年(前196),封第四子劉恒為代王,初都晉陽(今太原),后都中都, 此中都便是中都縣??h城位置在今雙林寺以西。所在鄉鎮原為達蒲鄉,2001年改為中都鄉。雙林寺所在村為橋頭村,為原先縣城的護城河所在。平遙學者郝新喜先生認為,橋頭村西南的杜村堡為中都縣的舊址,一般古人建堡只開二門,或三門,而杜村堡舊址開四門,顯然不是堡的建置,而是城的格局。杜村堡后來被歷代作為鞏固城防的堡寨而留用,民國后廢棄。郝新喜先生的這種說法,筆者贊同。筆者想起2016年10月曾去晉北的廣武堡參觀,廣武堡為明代堡寨,今為廣武村,當時堡內除了散見的幾位村民外,并沒有旁人,我行走在堡寨內只看到了西、南、北三門,未看到東門,也沒有人為堵門的痕跡,甚是奇怪,可見堡的建置的確不是四面全開門。所以杜村堡應該就是中都城的舊址。我們接著討論中都縣,有人曾考證說“中都”得名,源于中都位居北京和西京長安之間,兩邊距離相等,所以取其“中”為都,這一說法顯然有誤,因為北京和西京相互對應的地位在宋代以前還沒有形成,所以這一說法有誤。

再說京陵縣。早在西周時期,傳為尹吉甫北伐獫狁到此建城,便是京陵縣的前身??h城位置在今平遙古城東3km處的閻良村以東。今縣城北有京陵村,非古京陵縣城遺址。尹吉甫是否來過平遙不得而知,但是在京陵縣城遺址附近有尹村。西漢時,設立京陵縣,京陵二字為何解?!熬保乓鉃椤按笸炼选?;“陵”,古意為“大土山”。今看京陵城遺址確系一座方圓2.1平方公里的大土堆。

于是,秦漢時期分別在今平遙境內建立的平陶、中都、京陵三縣構成了三足鼎立之勢,這一格局從秦漢到三國、兩晉、南北朝,一共存在了600多年。這一格局打破于北魏年間。先是,北魏始光元年(424)為避諱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名諱,平陶縣的“陶”與“燾”諧音,遂改為“平遙”,始有“平遙”之名,平遙之名也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中。改名后的“平遙”從今文水縣平陶村的縣城遷到了京陵縣城,又將京陵縣廢。平陶和京陵在這次行政變革中,一個廢縣,一個廢城,做了一次平等的交易。24年后的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中都縣外遷榆次東部,中都縣外遷后,其土地歸鄔縣,鄔縣城在今介休市西北。北齊天保年間(550—559),鄔縣廢,西部歸介休,東部歸平遙。從424年的平陶改名平遙,到550年鄔縣東部地歸入平遙,前后126年的行政調整,奠定了今天平遙縣域的基礎。這一次調整是平遙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行政調整,最終以三縣合并而告終。此時,我們總結一下,從424年,確定平遙為縣名,至今1594年,從未更名。從550年前后三縣合并,完成了平遙縣域的最初狀態,至今1468年歷史。面對浩瀚的歷史長河,筆者寫了一首《七律》詩詠懷。詩曰:

“唐堯封地初為陶,春秋屬晉后歸趙。

秦漢設縣六百年,北魏異張十四朝。

中都外遷并京陵,平陶更名定平遙。

歷覽史冊多變數,風雨滄桑誰細考?!?/span>

經過了南北朝時期的大分裂后,于581年隋朝建立,中國又一次進入大一統的時代,之后的唐代是歷史最為繁盛的朝代。隋代開國,社會一度穩定,筆者認為,如今的平遙古城便是隋代從京陵遺址中遷到此處的。因為隋代經過了南北朝的分裂后,人心思穩,國家思穩,大造城池是地方政府的主要公務之一。這一時期建的城便是后世所稱的“九里十八步”的城。

關于隋代的平遙縣城,還有一處需要說明的城,就是清世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在平遙境內設立清世縣,縣城設在今東青村,于大業元年(605)廢棄,存在了9年。而“九里十八步”的縣城后經過明代擴建一直存在到今天。可以說如今的平遙縣城所在地,有著近1500年的建城史?,F今平遙古城的建城史也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我想,每一位到平遙古城游覽的人都應該耐心體會一下這片擁有1500年建城史的土地所散發出的歷史光澤。

時間跨過唐、宋、金、元四個朝代,進入明朝,平遙縣城于洪武三年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擴城運動,當然與當時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高筑墻”的國策是有關系的。這次擴城將西北兩面分別向外延伸,筑起的夯土城垣用青磚包裹,總周長達到十二里,開六門,形成了一座壯觀的城池。這次擴城,北面從今窯廠街往北至今城墻;西面從今沙巷街和五道廟街往西至城墻。原來城外的“鳳鳥棲臺”景觀、冀氏元代民居等古跡就是這個時期擴進城的。站在巍峨的城墻上俯瞰全城的街巷,心中無時不對古人的智慧而折服。

明清時期,僅對城墻的維修就達26次之多。而對縣城的建設只在城墻以里建設,并沒有開展城外的建設。直到民國時期城外才有工廠,解放后才開始大規模建設城外,擴展新城,而新城也并未重新選址,而是依古城比鄰而建。這種新城、舊城分開而建的思想來自于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在平遙,建設一座新城,保護一座古城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平遙人對城的理解格外凝重。

關于縣城的地理位置,民國時期還有一條記載,民國二十七年(1938),日軍侵占平遙,縣城淪陷,縣城內建立汪偽政權。于同年4月,在彭坡頭村建立平遙縣抗日民主政府。彭坡村一度成為我黨在平遙的中心。

總之,在平遙縣城地理位置的變遷中所折射出的歷史信息告訴我們,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所承載的歷史是我們的前人用時間積累起來的智慧結晶。一座城的偉大不單純是因為城的堅固久遠,而是因為從城中走過了數十代、數百代人,是人創造了城,同時城又成就了人。平遙縣城幾經變遷,于1500年前已經定格在如今的所在地,古陶勝景,“京都”氣魄,可見古人的眼光是有智慧的,而我們更應珍惜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微信截圖_20200619170033.png